西南大学 当前位置:西南大学 > 正文

李学刚:“以苦攻苦”,黄连铺就的“科技脱贫之路”

  • 浏览次数:39       来源:西南大学

  近日,药学院李学刚教授一行两次深入石柱县黄水镇洋洞村、清河村和石柱工业园区,坚持开展黄连新品系选育和产地加工指导等科技扶贫活动。疫情没有阻碍李学刚教授科技扶贫的脚步,复工的号角一吹响,他就和“连农”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。自2003年10月13日学校与石柱县政府开展县校合作以来,李学刚就开始了他在石柱对口支持的工作,带着传播农业科技的任务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,他帮助石柱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,铺就了一条“以苦攻苦”的“科技脱贫之路”。

  机缘巧合,小黄花蕴藏大前景

  李学刚第一次与黄连结下不解之缘,是时任石柱县农委主任的吴新民递来的一支小黄花。李学刚把黄连花和黄连带回到实验室,经过漫长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,他发现:黄连除了具有之前人们发现的清热解毒药效之外,还具有降血糖、降血脂、降血压等功效,由此为石柱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。头几年中,李学刚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指导农户种黄连、拓市场。村里的黄连种植逐渐产业化,他也依然保持着经常去村里的习惯,带领石柱农民在这条“黄连脱贫路”上越走越远。

  理解诉求,黄连花开遍土家寨

  “我出生在农民家庭,所以我更能理解农户的需求。”李学刚说,这些年,他几乎走遍了石柱的每一个村,见证了黄连产业发展带来的“山乡巨变”。李学刚最开始带领贫困户种植黄连的时候,因为黄连从种植到采收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,不能很快得到收益,一些贫困户对种植黄连这条“脱贫路”心存犹疑。李学刚耐心地指导贫困户种植黄连,开展科技咨询,提供技术服务。他在黄连种植区开展黄连副产物开发利用技术培训,重点宣传黄连须预防动物疾病技术培训和示范等,为黄连种植土地再利用试验示范,开展黄连产地加工研究、示范和培训以及黄连种植技术培训。从精神和技术上不断增强种植者的信心。如今,在石柱种植1亩黄连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万多元。

  独辟蹊径,废弃物拓宽“脱贫路”

  黄连生长期久,采收的时候仅利用“根茎”(黄连)部位,其它的须根、茎叶、花等都被丢弃。而依靠单品类的中药材,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山乡持续快速地发展。李学刚深知,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,产品有了,还要延长产业链,增加产品附加值。为此,李学刚着手推动当地黄连生产加工产业链建设。李学刚首先从黄连种植过程中的废弃物黄连花的开发利用开始,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黄连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。经过3年多的时间,完成了黄连花营养成分、功能成分、产地加工、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等研究,将黄连花开发为“黄连花茶”,并获得了第一个技术发明专利,还无偿提供给广大黄连种植者使用。 李学刚还开展了黄连物质基础研究,启动了黄连兽药研究、黄连基础研究以及医院制剂研究,对黄连进行综合开发利用。特别是 2017 年以来,李学刚拿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中医药现代化”专项“黄连大品种开发”项目,组织了12家单位对黄连的品种选育、防病防治、产地加工、综合开发利用等展开深入研究,现已研制出黄连香皂、兽药及治疗皮肤病等外用药物,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。

  蓬勃发展,科技链助推文化链

  科技给石柱带来的“增收”不仅是经济的飞跃,更是文化的积淀。2012 年,李学刚协助石柱县县志办修订了石柱县志,将黄连花的食用功能和黄连花蔬菜等收载记录下来,为将来黄连花新食品原料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;同时,将黄连须、茎叶、灰渣等黄连副产物及其价值一并收录进入石柱县志,填补了此前石柱地方志对黄连副产物记录的文献空白;2017 年,依托黄连研究成果的积累,李学刚教授整合全国从事黄连研究的科技力量,牵头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三五中医药现代化重大专项“黄连大品种开发”,黄连成为我国重点开发的10 个中药材大品种之一;通过黄连大数据的建设,不断提升石柱黄连的品质和品牌效应;2019年,西南大学黄连研发团队协助石柱成功申报了以黄连开发为主的“重庆市市级农业产业园”建设项目;同时,协助石柱县志办编撰了石柱黄连志(李学刚教授是石柱黄连志的编委之一),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石柱黄连发展的历史、人文和现代科技成果,为黄连的后期开发利用提供文化和科技支撑。旅游文化也因为黄连的种植而更加丰富,石柱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。

  如今,吃一盘清炒黄连花,来一杯清香的黄连花茶,已经成为石柱旅游的“标配”。依靠国家的支持和科技的力量,石柱土家寨踏上了科技富农的征程。未来,西南大学黄连开发团队(李学刚教授牵头的科技黄连和田阡教授牵头的文化黄连),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借助石柱农业(黄连)产业园建设的契机,以及国家科技特派员政策和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空前的支持力度,充分发挥石柱黄连的资源优势,依靠专业知识,帮助当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为国家的扶贫战略和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。


0.325546s